●胡杨
小年大十五,中国人历来重视正月十五,在这一天,豪华备至,天地通明,人事睦和,一派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景象!
古时候的嘉峪关人怎么过元宵节,《肃州新志》记载:元夕(上元之夜称元夕,即农历正月十五)以前,家神香烛不绝。元宵前后三日,张灯巷陌中,或竖木坊,或起高楼,蒙以佛幛,内燃油灯数百盏,照耀如白日。间有扮演秧歌者,大约秦晋客民为之。社火、龙灯则系村中儿童之戏玩,闹春景,有古傩礼微意。傩,古时年节驱除疫鬼的仪式。在举行这种仪式时,常常会有一种模拟人兽角斗的舞蹈,舞蹈由数目不等的若干戴着面具和奇异装饰的人组成,手执扫帚、扇子、斗、箕等,风格古朴、粗犷、风趣,以驱妖逐魔,祈求安康。
古时候,嘉峪关一带的居民,大多为各地移民,或因军事戍守、或贩运经商、或移民屯垦,各地庶民的汇集,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元宵文化。其中,最热闹的,应该是元宵灯会。正月十五是过了除夕后的又一个喜庆的日子。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灯节”。中国人将“第一”“首位”称为“元”。所以将一月份称为“元月”。一元复始,万物更新。中国人称元月的初一日为“元旦”,元月的十五称之为“元宵”。这是因为“旦”字为日出之意,“元旦”就是指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日出;“宵”字的意思为夜晚,这里特指月圆之夜。“元宵”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的月满之夜。古时候,嘉峪关人元宵节的燃灯习俗,可能来源于远古的火把节。远古时,人们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好收成,便在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集体手持火把,来到田野上围篝火欢跳,祈祷上苍,驱赶虫兽,求得丰年。这种仪式被称为“火把节”。长此下来,“火把节”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民间狂欢的日子了。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佛教就是从这里传入中原的,古代嘉峪关地域的元宵文化,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将正月十五称之为“灯节”。汉时的汉明帝夜梦金甲神人,头顶光环,笼罩于金光之中。汉明帝在第二天将此事告知群臣,一个叫傅毅的人告诉汉明帝:“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便派郎中蔡愔等人前去西方寻访神人。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后,告诉汉明帝,西方摩揭陀国是佛国,这个国家每年都在正月十五参拜礼佛。每到这个吉日良辰,全国僧众云集庙宇,燃灯拜佛,瞻仰佛祖舍利。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便下旨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夜,皇宫和寺院里都要燃灯拜佛。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皇宫和寺院里在正月十五之夜燃灯拜佛的习俗逐渐传入民间,灯火也逐步变为各式各样的灯笼,全国各地的百姓便在正月十五夜间挂灯欢庆节日。经唐、宋、明等历代皇室的倡导,此习俗便在中国广泛传开,形成了正月十五的“灯节”。
在古时嘉峪关地域,无论是贩夫走卒、地主田户,还是长城戍卒、官吏士人……元宵之夜,人们都会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涌入灯市。灯市上花灯映月,烟火照天,百戏杂耍,百货汇集。《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本日元夕,灯火最盛,水陆张灯,红绿缤纷。人们趁此良宵佳节,前往亲戚邻里家中探望,畅叙情谊。”还记有:正月十五“早起吃元宵,取团团圆圆的吉祥含义。”初八“顺星”时的供品必有元宵,但全民吃元宵的正日子,应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金鳌退食笔记》中记有:“五龙亭旧为太素殿。……癸亥元夜。于亭前施放烟火。听京师人民观看。时余巳退直矣。命侍卫那尔泰海清至余私寓召至。亭前赐饮馔,坐观星球万道,火树千重,金轮宝燄,光辉夺目,天家富贵,盛世欢逰,愿万方同之也。”
嘉峪关地域,以农事为要,元宵期间,打春牛的习俗也旷日持久。在别的地域,打春牛往往是立春的重头戏,但在嘉峪关一带,打春牛,却在元宵节前后展开。在宽敞的打麦场,人们围着早已塑好的彩色春牛,开始打春牛的迎春仪式。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观小儿戏打春牛》中写的那样:“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打春牛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这些仪式发展到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纯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饼。从这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中,人们得到生命活力的释放,更获得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嘉峪关地域的“春牛”,用柳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村口,在村口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舞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笔者在嘉峪关三镇进行文化调查时,走访过几个制作春牛的老把式,他们说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
新时代,除了逛灯会,吃元宵、猜灯谜也成了新民俗。虽说是新民俗,但历史却十分悠久。据传,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破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猜灯谜之所以称之为新民俗,是因为嘉峪关市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将猜灯谜赋予了新的内容,使这种古老、文雅而又趣味横生的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
欢天喜地,张灯结彩,追溯嘉峪关地域的元宵文化,古老的节日,透射出嘉峪关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精气神。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