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政务服务网英文 | 中文
丝路嘉峪关| 魅力嘉峪关| 欢乐嘉峪关| 人文嘉峪关| 民生嘉峪关| 转型嘉峪关| 影像嘉峪关
当前位置: 首页  >>  丝路嘉峪关  >>  历史遗迹  
袋什衣与嘉峪关戏台
来源:        日期:2022-07-27

戏台正面


        嘉峪关戏台位于嘉峪关关城东瓮城门外,朝宗门东南面,关帝庙正对面,文昌阁西南面22.4米处,坐南向北,是我国传统戏台的典型建筑,见证清代河西地区戏曲发展、繁荣和走向衰落的宝贵实物。



        嘉峪关戏台原来就有,现存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嘉峪关游击袋什衣主持重建。戏台梁架有题记:“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五月吉日,嘉峪关游击袋什衣、中军千总曹良臣、左哨把总秦兴成、右哨把总黄义、经制额外外委、士庶军民等重建。”题记显示了戏台重建时间和修建者。那么,袋什衣是何许人氏?2019年,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份重要的奏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十九日《为题请袋什衣升补甘肃肃州镇属嘉峪关营游击事》,从中可以看出端倪。

戏台与关帝庙


        ​为题请袋什衣升补甘肃肃州镇属嘉峪关营游击事

        该部议奏 五十年八月二十六日下兵

        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并兼管甘肃巡抚事兼理茶马嘉勇侯臣福康安,谨题为请补游击事。

        乾隆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准兵部咨,武选司案呈,准职方司移付议覆陕甘总督福康安题,甘肃嘉峪关营游击黄大德年逾六旬,精力已衰,题请勒令休致等因。应照例勒令休致,於乾隆五十年三月十六日题,本月二十日奉旨,依议,钦此。移付查照前来,除将该员勒休之处註册外,其所遗嘉峪关营游击系题补之缺,应轮用绿旗预保人员,本部现无应掣之员,行令该督照例於现任人员内题补可也等因。到臣准此,该臣看得甘肃肃州镇属嘉峪关营游击黄大德勒休遗缺,接准部咨,应轮用绿旗预保人员,本部现无应掣之员,行令照例於现任人员内题补等因。臣随查有上年克复通渭县城,特奉上谕,以游击遇缺升补之凉州镇属安远营都司袋什衣,四十六岁,系镶蓝旗满洲,该员年壮技优,随征出力,今请以之升补嘉峪关营游击,堪以胜任,惟查该员任内有接督缉金川逃兵处分,三年无过,方准开复,但系现奉特旨升用之员,合无仰恳圣恩俯准,升补将革职留任之案,带於新任俟扣满年限另请开复,再查该员系例应引见之员,应俟部覆至日,再行给咨赴部,除履历俟查,取至日另咨送部外,臣谨会同甘肃提督臣闫正祥合词具题,伏祈皇上睿鉴,勅部议覆,施行为此,具本谨题,请旨。乾隆五十年七月十九,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并兼管甘肃巡抚事兼理茶马嘉勇侯臣福康安。

        奏折内容透漏以下几个事实:

        其一,袋什衣,是年四十六岁,系满洲镶蓝旗人,时任凉州镇属安远营都司,年壮英勇,武艺出众,随军征战克复通渭县城,出力尤多,因在任内有督缉大小金川之乱后逃兵的失误,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三年期限未到,但属于奉特旨提拔例应引见之人,堪以胜任嘉峪关营游击。

        其二,现任嘉峪关营游击黄大德年过六十,精力不支,勒令退休。乾隆五十年三月十六日题,五月二十日批复同意。其所遗嘉峪关营游击之空缺,应在汉兵绿营预保人员中题请补缺,因绿营中没有合适人选,行令陕甘总督照例于现任人员内题补。

        其三,袋什衣由凉州镇属安远营都司题补肃州镇属嘉峪关营游击,属于提拔一级。清代游击和都司都是武官名,为绿营统兵官,游击秩从三品,地位次于参将,职掌与参将同,都司秩正四品,其职掌与参将、游击同。

        其四,福康安极力推荐袋什衣是有原因的,一是同为满洲旗人,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袋什衣满洲镶蓝旗人。清中期开始,绿营战斗力大增,为加强控制,清政府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绿营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二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四月田五回民民变,福康安被任命为陕甘总督,统兵镇压,克复通渭县城,攻破石峰堡,袋什衣参与战争,有勇有谋,受到福康安赏识。因此,袋什衣顺利提升。

        其五,嘉峪关营游击一职需要一名朝中大员上奏折题请补缺,并得到皇帝的关注,说明嘉峪关地位的重要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嘉峪关的军事作用减弱,朝贡关卡作用突出,各国使者、商旅众多,嘉峪关的形象,关乎国家颜面,政府多次出巨款维修嘉峪关,展示嘉峪关的雄伟壮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二月至二十八年(1763年),甘肃巡抚明德奏请维修嘉峪关南北边墙坍塌并城门楼券洞以及西门瓮城券洞崩裂沉坠处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了嘉峪关巡检衙署。

        其六,福康安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人物,其身份是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并兼管甘肃巡抚事兼理茶马嘉勇侯。详情是,福康安(1754年-1796年),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名臣、民族英雄。乾隆帝嫡后孝贤纯皇后之侄,乾隆帝亲自教养,待之如同亲子。

        从乾隆五十年奏折《为题请袋什衣升补甘肃肃州镇属嘉峪关营游击事》,可知袋什衣升补嘉峪关游击。他在嘉峪关任期多长时间,再读下一个奏折。

        ​奏为山西新平路营参将德尔青额甘肃嘉峪关游击岱什依等请分别按原品休致事

        嘉庆五年九月十八日

        奏为老病官员请旨分别办理事。

        窃查,此次师行日久,带官兵员内有始至军营尚属强壮,堪以出力,后因年岁所迫,渐就衰老,仍留带兵属无济。即令其回至本营,恐精神不能周到,亦难望其整饬营伍。查有山西新平陆营恭将军德尔青额一员,又甘肃嘉峪关游击岱什依一员,现年均已六十五六岁,实属衰老,应行黜退。但该二员从前带兵打仗,俱著有功劳,可否一原品休之?处出自圣恩在,查陕西洮岷协副将常格一员,年逾五旬,虽不在甚来,而患病数月,又患有腿疾,时发时至,带兵不能得力为便,任其恋栈,应请旨勒令休致,以肃戎行。谨缮摺具奏。伏乞皇上训示。谨奏。(经略大臣 额勒登保)

        嘉庆五年,经略大臣额勒登保节制川、楚、陕、甘、豫五省军务,亲赴陕甘追剿白莲教流匪,为整饬营伍,上奏折请将年老体弱武官按原来官职的品级退休。袋什衣属于从前带兵打仗有军功但年龄大精力不济的其中一位,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告老退休。这份奏折存在两处问题,一是把“袋”写作“岱”,“衣”写作“依”;二是年龄不符,乾隆五十年,袋什衣四十六岁,嘉庆五年,经过了十五年,应该是六十一岁,奏折中是“现年均已六十五六岁”。但从中可以看出,袋什衣在嘉峪关营任职长达十五年。

太极八卦图

        嘉峪关戏台是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嘉峪关游击袋什衣携中军千总曹良臣、左哨把总秦兴成、右哨把总黄义、经制额外外委及官兵和地方百姓等重建。戏台底铺卵石,台基为花岗岩砌成,主体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底层高2米,以砖砌围护;二层为台,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是主台,供演戏使用的空间,后台是化妆、候场的地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面阔8.9米,通进深8.7米,台口两侧砖砌八字影壁。前后台分界处明间安装六抹槅扇八扇,均可开启,两次间做八字屏风,明间装木顶格天花,后室后檐东西两次间设木格窗。戏台屋顶勾连搭形式,前面为单檐歇山顶,后面为硬山顶,筒板瓦屋面。戏台彩绘艳丽,东西山墙内壁上绘人物故事画,前后台分界处明间槅扇绘八仙图,屏风上绘有寿星仙桃、麻姑祝寿、天女散花等富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图案及祥瑞图,木顶格天花上绘有太极八卦图,梁架绘苏式彩画,部分用雅伍墨彩画。戏台明间前檐额枋上悬挂木质匾额,长195厘米,宽95厘米,黑底绿字,匾文:篆正乾坤,上款:嘉庆柒年歳次壬戌桐月上浣穀旦,下款:赐进士出身署嘉峪关营游击肃州城守营都司麟州王勤民。前后台分界处槅扇屏风上有两幅楹联,一幅:上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下联:九折羊肠确地雄;另一幅:上联: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下联: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抚刀环,上款:光绪十年仲冬,下款:邵阳魏炳蔚敬仰。戏台两侧砖砌八字影壁上砖刻楹联,上联:离合悲欢演往事,下联:愚贤忠佞认当场。

        嘉峪关游击袋什衣带领官兵和士子工商百姓等重建嘉峪关戏台,有其深刻历史背景。

匾额

        其一,为壮国威,乾隆五十四(1789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对嘉峪关进行了大型修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钦差侍郎德成等奏,“惟查嘉峪关系西陲门户,为外藩朝贺来往通衢,旧有门楼等项,局面狭小,并有公式朽闪裂之处,应请另行修建等语。……至嘉峪关为外藩朝贺必经之地,该侍郎等因旧有城楼等项,规模狭小,年久未免公式朽闪裂,请另行修筑,估需工价,不过五万余两,为数无多,著即如所请办理,以昭整肃而壮观瞻。将此谕令知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开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改建完工了关城正楼、东西城门楼,并关门券台、城堡、正门西月城马道,补修了城顶海墁、砖包墙垣、庙宇。文昌阁东稍门楼并东月城券台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工。正是在这一大规模修建的关键时期,乾隆五十七年重建了嘉峪关戏台,而袋什衣是重要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其二,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皇帝对戏曲非常喜好,他在位六十年间,曾经亲自下达了不少与戏曲发展相关的政令,设立了专司演职的机构,戏曲艺术达到高潮,官戏、地方戏争奇斗艳。乾隆中叶,秦腔兴盛而流布全国。乾隆末年,徽班进京,不断吸收其他声腔剧种所长,把西皮和二簧戏结合在一起,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京剧逐渐成形。戏曲兴盛使全国戏台大兴,嘉峪关戏台也应时重建。

        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面对庙宇所建的、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戏台被定义为神庙戏台。嘉峪关戏台对面是关帝庙,原称武安王庙,明代中期所建,庙内供奉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戏台与关帝庙同处于南北向的轴线上,关帝庙的主殿背北向南,戏台背南向北,主殿正对南面戏台,面面而居,显示传统礼制的主从关系,中间有一块空旷场地,是观众看戏的场所。嘉峪关戏台应是神庙戏台。戏曲的两大功能是“娱神”和“娱人”,而戏台的基本功能就是献戏酬神。清代中期,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戏台由娱神转向娱人功能,神庙戏台建筑的建造、雕饰艺术也发挥到极致。嘉峪关地处丝路要道,乾隆朝是一座商贸之关,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作为关城内的嘉峪关戏台即娱神又娱人。

        嘉峪关游击袋什衣主持重建嘉峪关戏台目的在于通过戏曲补充嘉峪关在休闲娱乐方面的不足,吸引更大范围的民众及过往商旅,增加民众参与度及集体认同和公共意识,宣扬关帝信仰,传播以忠孝礼义仁信内容为主的文化,凝聚军民向心力,同时给民众以心理上的安抚,更好地融合国家与社会的正统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当时戏台以演秦腔戏曲为主。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乾隆年间走向鼎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秦腔流传的过程中,结合各地方言、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营养,使秦腔更加走向地域性、民间性,秦腔的内容大都借古讽今,揭露黑暗,伸张正义,大胆地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每演出一台剧目,都有充满着忠义与勇气。

        袋什衣在嘉峪关营游击的位置上任职的十余年,正值清朝全盛时期,国内升平,国富民强,经济繁荣,国家大兴建设,戏剧艺术达到高潮。他见证了嘉峪关自建成以来的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得到乾隆帝的准许,改变了关楼的结构,使嘉峪关更加雄伟,我们现在所见即是230年前的嘉峪关。他重建了戏台,为内地出入关的使者、官员、商贾客旅及当地士庶官兵提供了祭祀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戏曲在百姓中传播,造就了民间宗教活动和世俗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文化景观,对整个社会在人心教化、敦风化俗方面发挥了高台教化的作用,也产生了不何低估的影响。(张晓东)

        来源:嘉峪关新闻网


中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主办 电话:0937-6328820 地址:甘肃省嘉峪关市雄关广场东侧市政综合办公楼
www.jiayuguanstyle.cn -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
请使用本网站浏览最佳分辨率:1920*1080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