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镇,天下雄关。是戈壁荒滩,又是湖光山色。嘉峪关没有“几朝”古都,没有“什么”之地,却无形中藏着中国的历史。今天小编就带你看看,嘉峪关那份特有的低调与内涵——有山有水有传说。
嘉峪关的山
嘉峪关的山,藏着穿越千年的文明。嘉峪关黑山岩画目睹了中华文明的演变,从战国延续至明代,这里有汉与匈奴的交融,有唐到宋的演变,作为历史留给嘉峪关的“活态遗物”,黑山岩画见过了太多的历史碰撞与回应。黑山古称“洞庭山”,山间有泉水、溪流,水草丛生。
黑山与南面的文殊山、祁连山对峙,形成狭窄的东西孔道,地势险要,形成河西走廊的“锁钥”。黑山南侧的石关峡,曾经是古代东西来往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狩猎图、畜牧图、舞蹈图、佛塔图、族群图等,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布满了沧桑和褶皱,但其孕育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在历史的天空中,犹如一颗闪烁灵光的“星星”,从未老去,而是亘古弥新,熠熠生辉。
嘉峪关的水
嘉峪关的水,是勾勒嘉峪关雏形的原动力。正是讨赖河才有了嘉峪关,而讨赖河的历史远远长过黑山岩画的历史,讨赖河大峡谷更是亿晚年地质历史的展现,是地球演变的历史,如今这悠远的历史,成为了嘉峪关人的宝藏,在嘉峪关这震撼的景色,触手可及。
讨赖河属黑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原名“呼蚕水”。流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嘉峪关市、酒泉肃州区,是嘉酒地区重要的地表水源。讨赖河大峡谷是自然形成的地表断裂,谷内终年流淌着祁连山的雪融水,河水长期冲刷,把地面雕刻出一条宽70至80米,最深处近百米的大峡谷。谷壁垂直陡峭,地势险要。峡谷嘉峪关段系讨赖河谷中上游,峡谷的西面是浩瀚无际的大漠,南面是祁连山,北面连着嘉峪关。峡谷形状极不规则,蜿蜒曲折,迂回盘旋。在长长的峡谷间,鬼斧神工般雕凿出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悬崖峭壁,仰看气势恢宏,俯看惊心动魄,是戈壁独一无二的地貌,堪称世界最为奇特的自然景观。谷壁地层剖面构造清晰,层层叠叠,保存完好,循谷延伸。从谷底向上,沿崖壁露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地层巨厚的松散堆积物质,冲洪积砾石层,夹杂灰棕漠土。这里景观简洁有力、直截了当,没有任何铺垫,也看不到丝毫的人工痕迹,只有万年河水流淌的记载。
嘉峪关的传说
嘉峪关有着属于她的神话与传说: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兵士均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大喜随在此修筑嘉峪关城。据传说,关城改址是由于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
带着西北的狂风,掺杂着些许长城风味,嘉峪关故事传说流传了700多年。这些故事传说,历史之久远,内容丰富,流传之完善,在全国各地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中,都是罕见的。九眼泉、定城砖、火烧滩、晾经台、手印石、断山口、击石燕鸣等,这些故事传说是在嘉峪关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宽广、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如今带着这些古老的传说,嘉峪关人又开始了新时代的传说。
嘉峪关是历史之地,是文化之地,她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抛开万里长城嘉峪关,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有一种厚积薄发的从容不迫。嘉峪关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用安详柔的姿态,抚摸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亘古不变。遍及市境,那戈壁摊上的一草一木,正是这座城市发展脉搏的最佳注脚。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