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嘉峪关关城。王生元摄
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军冯胜在平定河西的元朝残余势力后,在河西走廊的中段,选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处开始修筑嘉峪关关城,结束了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历史,成为明代重要的边防军事设施,如今嘉峪关已经646岁的“高龄”了。
近年来,嘉峪关关城举办明代“仿古出关”仪式,表演者化妆成明朝将士、边贸客商和各国使臣,再现了当年冯胜会见外国使臣、带兵出关西征、查验通关文牒、边境贸易以及将士习武操练等情景。
随着嘉峪关的修建,形成了“明代西疆至于酒泉”的局面。即便现在的嘉峪关市已经成为河西走廊繁华的大都市了,站在嘉峪关关城上,遥望灯红酒绿,皑皑祁连雪山,仍然会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厚重与苍凉。
明朝在修建嘉峪关关城的同时,还根据战略防御的要求,修筑起相应的城堡、关隘,形成了由关城、城墙、关隘、城堡、烽火台等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建造过程正如《秦边纪略》所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明长城虽然有效地防御了关外蒙古、瓦剌、吐鲁番等蒙元残余势力的侵扰,赶走了蒙元贵族,但由于明朝国力薄弱,已经无力消灭河西走廊以西的蒙元残余势力了。随着嘉峪关的修建,国力不济的明王朝终于放弃了对关外的实际控制,弃地千里,以嘉峪关为界,开始闭关以图自守,大量人口内徙,形成了“明代西疆至于酒泉”的局面。
西域诸国对中原王朝的进贡由来已久,而嘉峪关一带是西域使者朝贡的必经之路。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吐鲁番渐渐崛起。为了垄断西域贡路和贸易,1493年,吐鲁番“速坛”阿黑麻占领了哈密。为了惩罚吐鲁番,1494年,明孝宗宣布“闭关绝贡”,关闭嘉峪关,但这次闭关仅持续了4年。1524年,吐鲁番“速坛”满速儿再次进犯嘉峪关,兵败,于是嘉靖皇帝重启“闭关绝贡”,后来吐鲁番势力衰落,嘉靖皇帝又开启嘉峪关,允许入贡,直到明末,贡使仍然持续不断。
清代因袭明制,嘉峪关继续保持镇守、验证、接待等军事和政治功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将嘉峪关辟为外贸商埠,从此嘉峪关成为通商口岸,以茶叶为主的对外贸易日益兴盛。后来随着清廷的衰败,嘉峪关的贸易随之凋敝。图为清末的嘉峪关。
在嘉峪关市,让你穿越的不仅仅是嘉峪关关城,还有号称“地下画廊”的新城魏晋古墓群,总计有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砖墓。魏晋古墓出土的砖壁画形式多为一砖一画或数砖组成的连环画,题材涉及农耕、畜牧、蚕桑、屯垦、驿传以及庖厨、舞蹈等。
魏晋墓砖壁画画法简练,画风朴实,以线描为主,色调明快,线条流畅,用鲜明质朴的绘画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墓主人的生活。其美术技法为探索敦煌画技的艺术渊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魏晋墓砖壁画中,有一幅彩绘驿使图,信使手持信物,跃马疾驰,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而信使则稳坐马背,整幅画动中有静。这幅画也是中国早期邮驿历史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
1965年,嘉峪关设市,成为甘肃省14个市州之一,也是甘肃城镇化率最高的市州。
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成千上万的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建起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是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里陈列的嘉峪关市民的老毕业证书。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先后建成了方特欢乐世界、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
这是位于嘉峪关的方特欢乐世界。它与嘉峪关关城共同构成了“一今一古、一新一旧、一动一静”的两大旅游主体,形成了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嘉峪关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已成为我国短片影视领域中的重要平台。
嘉峪关与铁人三项运动渊源颇深,成为国内最资深的铁人三项赛区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嘉峪关市的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将嘉峪关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甘肃省支持嘉峪关机场改扩建项目规划,有序推进航空口岸对外开放。
文章内容来自新华社客户端“从入关到出关,嘉峪关关城“仿古出关”仪式”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