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城市转型升级的活力源泉。2017年,嘉峪关市全力借势国家战略,加速对外开放,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城市品位更具国际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新格局,企业“引进来”“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百花齐放”……嘉峪关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关”,而在于“门”,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来都是历史基因和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
经贸合作:互利共赢新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身处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在这个被誉为“地球村”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对中国来说是这样。对嘉峪关来说也是这样。只有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坚持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嘉峪关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才会越走越宽。
如果说聘请国际高端设计师从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是我市追赶国际潮流,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话,那么引进国际高端科技、先进理念和国际产能合作,则将大大增强我市产业的质量和厚度。
在嘉峪关市,酒钢创新要素的优化流动就是嘉峪关企业走出国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精彩一笔。2016年7月,酒钢从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手中购得牙买加阿尔帕特氧化铝厂。
“善治国者,必擅长谋势;决胜负者,必长于布局。”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一批国际合作的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由甘肃益工、宝钢工程技术集团、中冶赛迪集团、德国博比巴茨公司共同建设的20万吨高精度交通用铝板项目于
一个城市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大胆地融入国际社会,善于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外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钢、铝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建设,汽车工业、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怎么破题?9月28日,由上海交大教育集团牵线搭桥促成的“嘉峪关中德学院”在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同时还启动了德国HWK汽车检测与维修及考试认证中心,保加利亚共和国国会副议长马勒斯基·菲斯林·内德诺夫、保加利亚共和国国会外交委员会副主席坦克法·热斯特法·伯丽娜·缇特斯拉佛法、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德国埃尔福特手工业协会总裁马尔切里克共同见证揭牌仪式。“中德学院”的顺利揭牌,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让我市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型的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通道不再是梦。
站在嘉峪关与世界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嘉峪关)信息枢纽港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嘉峪关办事处即将设立,一特多功能专用汽车在中亚、北非销售市场已经打开,畅通新疆、中亚与内地航空、陆路交通的甘新青蒙“大十字”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已经初步显现,为服务业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嘉峪关“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逐渐加快。唯有不筑高墙,不造风车,用整体思维、全球思维、人类情怀去打量世界,嘉峪关转型升级就一定能注入强大动力。
文化交流:融通世界新媒介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也是现实所需,如果不把自己放到更大的体系中,主动融入国内外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永远是低层次的小格局,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市委副书记杨伯江说,嘉峪关有这样做的优势和条件。
在嘉峪关的视界中,文明文化的交往交融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华夏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曾在这里碰撞融合。借“一带一路”东风,9月28日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盛大开幕,以音乐的名义向世界发出“关照”。
音乐节上,Tigrahaud乐队(哈萨克斯坦民族摇滚乐队)、Sharapat乐队(哈萨克斯坦摇滚乐队)、Argymak乐队(俄罗斯摇滚乐队)、Ga Gagash(阿塞拜疆电子音乐人)、MANZANA(芬兰女声摇滚乐队)、Scare The Children乐队(法国摇滚乐队)等国际艺术家及团体,通过足具新意与震撼力、国际化的音乐演出与来自现场的3万观众进行了一场激情互动。
“嘉峪关独特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友好。”来自芬兰的Manzanas(曼扎纳)乐队鼓手马蒂·阿尔卡里奥说。“嘉峪关城楼、天下第一墩是世界上出名的文化古迹,参加音乐节让我们对丝绸之路、对中国、对嘉峪关有了更全面、更相识的了解。”俄罗斯Argymak(阿格瑞麦克)乐队的成员如此评价。
观察人士认为,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全球至少上千万人观看到了盛况。通过这一节会,嘉峪关市乃至甘肃省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振,而这影响力的背后,必将为嘉峪关市乃至甘肃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如果说音乐无国界的话,那么以音乐+视觉为载体的短片电影,则必将是一场声画合一的饕餮盛宴,它绽放出的艺术魅力,必将会跨越民族、地域和语言的屏障,为嘉峪关与与世界艺术爱好者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六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以高超的光影技巧、宏大的创作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部深沉细腻、大气优美、温暖感人的作品,充分彰显了电影展国际的格局和气派、艺术家一流的品位和追求。”市委书记王砚如是说。
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第六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共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嘉峪关大放异彩。在本届电影展上,主办方还专门为 “拉丁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纪录片国际交流研讨会”开辟了一个分论坛。在现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国际合拍部主任张啸与中国传媒大学张雅欣,与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研修学院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的朋友们进行倾情的对话和交流。
“这次活动是外宣的一次很好的策划,利用这次短片电影展活动,嘉峪关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我对这次嘉峪关旅行非常满意,虽然彼此间的语言不同,但嘉峪关人乐观向上的精神跟拉美人是一样的,我在嘉峪关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委内瑞拉南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罗莎·艾斯特拉·科尔梅那雷斯·托雷多说。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高度。”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嘉峪关要想与中国和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对外传播必须站在国家级、高层次的平台上,创新宣传的载体和形式,主动搭乘国内高端的“外文智库”,让世界了解嘉峪关,让嘉峪关走向世界。“即将于11月底开通的嘉峪关对外宣传网,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英文网站;通过与中国外文局的接洽与合作,日刊《人民中国》即将在11月底刊登《嘉峪关专辑》,未来,嘉峪关还将在中国外文局下属的英语、西班牙语杂志上推出嘉峪关专版。”市委副书记杨伯江说,借助中国外文局旗下的纸质刊物和英文网站,嘉峪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砥砺成果,必将更快、更广、更深地抵达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坎,届时,嘉峪关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将会被世界多国人民熟知,嘉峪关的路也将越走越宽。
文旅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呈现嘉峪关印象,传播嘉峪关精神,集聚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必须讲究传播策略和表达方式。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下,嘉峪关的文化产品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必须谋求与国内国际主流节会和媒体的合作,借助国内外顶尖的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经营管理运作来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实现文化资源与技术、资本、市场的联姻,进而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快速流通和强势传播。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禁锢,嘉峪关的文旅产业才会别有洞天。在9月27日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推介之夜”活动上,我市积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的保加利亚共和国和德国,就房车成果转化、房车休闲旅游产业、行业最新技术、业态最新成果,进行深度合作和对接。
公开数据显示:博览会期间,我市与来自国内外的近18家企业及单位进行了现场洽谈和签约。文化旅游、房车露营地建设、房车旅游路线开发、交通用铝材加工、汽车人才培养等20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约141.14亿元。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我市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房车全产业链向国际化、标准化、网络化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共同繁荣发展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3月30日,中国长城嘉峪关与约旦佩特拉古城缔结姊妹世界文化遗产地正式签约,标志着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合作开启了新篇章,更标志着两地文化文明的相通相融迈出了新的步伐。表现中外、海陆252个丝路人物故事的《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23册《嘉峪关文化丛书》和《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纪录片“三大文化项目”,也将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嘉峪关告诉世界。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暨国际旅行商大会将于2018年6月在嘉峪关举办,届时丝绸之路文创产品博览会也将向世界推介嘉峪关文化旅游产业,将为嘉峪关文旅产业国际合作又一次插上腾飞翅膀。
跨越高山沟壑,跨越海洋沙漠,陆海之间再联通,嘉峪关合作前行的脚步正越发铿锵!11月23日,首届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丝绸之路(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届时,我市将与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海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合作协议,站在《首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嘉峪关宣言》的基点上,共谱丝路华章,共叙丝路情怀,让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创意中心在嘉峪关落地生根!
竞技赛事:合作友谊演艺场
秉承“合作、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从新世纪伊始的2004年我市就成功引进中国铁人三项联赛,一系列彰显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包容胸怀的竞技赛事在嘉峪关“风声迭起”。十年来,各种体育赛事的生机和活力,在“和平、友谊、进步”的主旋律乐章下,与无数世界体育健儿的心灵和情感产生了共鸣。
11年过去,潮平海阔,千帆竞发。2017年,这一年是嘉峪关成功举办铁人三项赛的第12届。12届的影响力,让嘉峪关赛区成为了国内最资深的铁人三项赛区。而正是凭依这一赛事,让嘉峪关在这一国际舞台上演了不同文明的灿烂辉煌,培养了更宽广的世界情怀,书写出了最令人感动的友谊篇章。
讲述嘉峪关故事,传播嘉峪关声音,嘉峪关人始终把竞技赛事视为一笔无形的价值资产,一笔文明宝藏,厉兵秣马、接续传承。
今年8月5日至8月6日,首届烽火连城·黑山夜跑(嘉峪关)越野赛在我市举行。赛事活动是誉为国内第一个在夜晚以戈壁、旅游景观、越野夜跑、露营、文艺晚会五合一的户外主题赛事,吸引了跨文化交流专家、越野跑赛道设计师李怕沙等国内外知名跑者603名户外赛事爱好者参与;赛事以12个小时活动历程,创造了150万元的传播价值,刷新国内越野赛传播的新高度。根据赛后统计评估:赛事活动直接带动赛事经济圈近3000人次,赛事活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25万元。其中:参赛人员直接入住花费30.9万元,参赛者带动朋友圈直接住宿消费93万元;参赛人员及其朋友圈带动间接收入(餐饮、游览、交通、购物)102万元。
作为一项有特色、高水平的竞技赛事,经济指标只是衡量价值标的的一个属性而已。与其立体化、多维度、多面向的传播辐射力相比嘉峪关更珍重的是其搭建的友谊,积淀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精神趋向,播撒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而这三者的集中彰显则是,7月20日在我市举行的嘉峪关·2017中俄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中俄两国有着深厚的友谊,我相信本次对抗赛将能够促进中俄两国在国际象棋方面的交流,我也很高兴作为小小的一份子来推动中俄友谊的发展。”参赛棋手俄罗斯特级大师格里修克说。
“深化国际象棋培训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开展“国际象棋之乡”、“国际象棋特色学校”推广,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休闲运动型城市,真正使赛事成为一次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推动发展的盛会。”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如是说。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竞技体育让嘉峪关抓住了快速融合世界主潮的脉搏,在这一中国和世界相互认同的理念构建下,嘉峪关大地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与世界接轨,正在与世界一道开创“和谐共融”的新天地!
学术交流:东西思想大碰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日新其德,才能止于至善。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2017年,在嘉峪关的哲学社会科学交流史上,堪称“知来者不可追。”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哲学……对话内容之丰、交流领域之广、中西碰撞之盛,堪称为历年之最。从整个宏观架构来看,研讨之内容,立足全球、辐射甘肃、对话雄关。
“千年之后,沧桑巨变,嘉峪关黑山环境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岩画上的牦牛形象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嘉峪关曾是游牧民族生活的聚集区。”
研讨会上,来自印度的米娜克什·杜贝-帕萨克、班西·L·马拉,美国的阿丽斯·M·特拉提巴斯,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戴弗列特,或立足本国、或站位国际、或鸟瞰嘉峪关,就岩画在史前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深入推动岩画保护研究,加强地区间协作和学术交流进行了广泛交流。
“如果把创造了嘉峪关古文化的先民和马家窑文化的创造者羌人加以联系,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视野,这不仅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有很大的拓展意义,而且还能为我们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说。
在8月12—15日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与彩陶文化•嘉峪关国际论坛”,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欧美学者和国内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60多名学者,让三千年嘉峪关文明和五千年华夏文明在“马家窑”的论题上实现了“长城论剑”。
相对于单一话题的黑山岩画、彩陶文化研讨来说,6月30日—7月2日的“丝绸之路(嘉峪关)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则针对嘉峪关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要素创新驱动业态创新、产业转型拉动消费以及如何以文化之力实现动能转换和生成模式展开“全方位论战”。研讨会上,3名国外学者和31名国内学者,围绕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旅游的一体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赢;嘉峪关在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区域与全球合作等议题展开的研讨,为嘉峪关重新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设计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新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世界经验”。
“如果嘉峪关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世界提供嘉峪关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发展经济要紧贴市情实事求是”,“历史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是嘉峪关发展的新模式”,“嘉峪关的高认知度就是一种资源禀赋”,“用文化撬动嘉峪关发展的新空间”,“用行政之手力转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把嘉峪关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等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的15为专家学者,以“中国西北(嘉峪关)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为话题,为嘉峪关乃至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逻辑和驱动路径进行激烈辩论,以图为嘉峪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破冰之力”。
站在甘肃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上,嘉峪关只有把自己与世界的命运更好、更紧密地串联起来,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才能真正打造出依托丝路、通联四省、辐射中亚、特色鲜明的内陆开放型高地和丝路枢纽城市,从丝绸之路交通节点上升为文化支点,继而跃升为旅游高点,在“一带一路”上书写嘉峪关新的篇章。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