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政务服务网英文 | 中文
丝路嘉峪关| 魅力嘉峪关| 欢乐嘉峪关| 人文嘉峪关| 民生嘉峪关| 转型嘉峪关| 影像嘉峪关
当前位置: 首页  >>  丝路嘉峪关  >>  一带一路定位  
勇立“一带一路”潮头 全力打造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来源:        日期:2017-12-23

 

 

        嘉峪关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嘉峪关人民朴实、热情、友好,真诚期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到嘉峪关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长城与丝路相交、雪山与绿洲相映、戈壁与湿地相连、传奇与时尚相融的别样风情,喜欢上这片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的土地。

        ——回望历史,嘉峪关是军事重地。甘肃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挤压下形成的狭长走廊地带,其中最长的一段叫河西走廊。嘉峪关就扼守在千里河西走廊最窄处15公里的地方。自周秦汉唐以来,嘉峪关地区不仅是内地与西域、中亚、欧洲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抵御外族饮马黄河、觊觎中原的前哨前沿,频繁上演了一幕幕攻与守、战与和的历史大剧。如匈奴与汉、吐蕃与唐、西夏与宋、蒙古与明就曾在这里发生过长期战争。河西走廊为深处中原腹地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提供了战略缓冲,为中原和谐安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军事屏障和国土拱卫作用,于是就有河西安、中原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保河西,必斥西域之说。嘉峪关就是河西走廊众多关塞的典型,其高大雄伟,与南面的祁连山、讨赖河峡谷和北面的黑山、草湖等相连,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至今看来仍然惊心动魄,堪称世界军事防御设施的奇迹。

        ——探寻开放,嘉峪关是商贸要地。商贸是交流的桥梁纽带,自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据两关、列四郡以来,嘉峪关地区即为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这一状态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活跃于此,直至吐蕃、回鹘、党项占据河西时期。随着南宋偏居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地区的商业地位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重要的商贸大道。清代嘉峪关属于通商口岸,自嘉峪关向西亚、欧洲市场输出的茶叶约占国外市场的1/3。直到100多年前,嘉峪关关城内外的街市,还有公馆、茶楼、酒肆、商行、驿站、当铺、庙宇、楼观、作坊上千家,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使者、商人和驼队往返于嘉峪关内外,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明代《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精确描绘了211个明代地名,最东边的起点就在嘉峪关。

        ——追溯交流,嘉峪关是文化高地。嘉峪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元素集聚,具有显著的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特质。从民族交往角度看,早在3700多年前,号称西方牧羊人的羌人,就在嘉峪关黑山地区活动,月氏、乌孙、匈奴、五胡、鲜卑、吐蕃、党项、回鹘、突厥、吐谷浑、蒙古等民族,从东南西北汇聚于河西地区,再从这里出发走向四面八方、走向广阔天地,最终走向各自的历史使命。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华夏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在这一地区碰撞交融,史前文化、简牍文化、魏晋文化、边塞文化、西夏文化、敦煌文化、五凉文化、明清文化都能在嘉峪关找到影子。隋唐时期的九部乐中,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都经由这一地区传入中原,胡旋舞、高昌乐舞也经这里在中原广泛传播。各民族的交往交汇,使这里成为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发展走向的大熔炉、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运河,把中国与世界民族交往、文明交流的历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彻底改变了古代人类的世界观念,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华彩篇章,更留下了张骞、苏武、霍去病、玄奘、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冯胜、左宗棠、林则徐等风流千古的历史名人故事。

        ——纵观现在,嘉峪关是旅游胜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嘉峪关境内拥有戈壁沙漠、雪山冰川、草原湖泊、河流峡谷、湿地绿洲等多种地质地貌形态,有8A级景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为代表的5A级景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黑山岩画、魏晋墓地下画廊、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亚洲最大的单体葡萄酒窖所在地紫轩酒庄、亚洲最大的孔雀养殖基地中华孔雀苑、大型现代科技乐园方特欢乐世界等众多人文、自然和科技景观景点。值得一提的是,黑山岩画153幅,镌刻66种动物,其中包括5000年前的大角鹿;魏晋墓有1800多座,墓室砖画反映耕田、采桑、宴饮、杀猪、宰牛、出征、听乐等内容,堪称魏晋士族起居和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驿使图还被选为邮政储蓄卡的标志。附近还有酒钢公司镜铁山矿创业旧址及铁山纪念馆、玉门油田及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核四零四及核工业纪念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现代工业旅游资源。 

        总的来看,嘉峪关文化旅游融东西南北于一炉、汇大千世界于一域、集万千姿态于一城,旅游业态的丰度、深度、广度,在西部乃至全国也不多见。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里壮阔绮丽的大美风景,感受这里淳朴爽直的风土人情,品尝这里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嘉峪关都是一个可以和历史相遇、和自然交流、和生命对话的地方。

        ——放眼未来,嘉峪关是精神宝地。千百年来,无数探险家、将士、商贾、使节、僧侣、诗人、学者、官员、农夫、牧民在这里留下了坚毅前行的足迹,写下了堪称不朽的传奇,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主人,共同开创了泽被千秋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尤其是明代万里长城宛如巨龙,起渤海、跨群山、经大漠、穿戈壁、走草原、过嘉峪、抵讨赖,绵延万里、气吞山河、护佑中华,充分体现了先人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卓越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宽厚仁义、坚忍不拔、开拓奋进的精神象征。六百多年来,嘉峪关在世事变迁、风雨沧桑中巍然屹立,雄姿不减当年,更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阅尽沧桑而更辉煌的象征。特别是1958年,国家一五大型项目酒泉钢铁公司设在嘉峪关,一代代嘉峪关人筚路蓝缕在大漠戈壁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形成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这是我们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崭新时代内涵,承载了丝路沿线国家发展繁荣梦想,获得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节点城市,嘉峪关将致力于政策沟通、产业互通、文化融通、金融畅通、设施联通,努力打造依托丝路、通联四省、辐射中亚、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为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从城市形象上塑造丝路长城。形象是实力,也是资源。我们将用足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等政策,依托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战略合作,通过互设机构、互派人员、出版杂志专著、支持专题研究、举办高层论坛、办好长城博物馆、开发影视演艺作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灵活形式,进一步推进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的研究阐释和现代传播,推进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聚集交融积淀,将嘉峪关打造为丝绸之路文化创意城市公园。

        ——从跨越发展上建设戈壁新城。嘉峪关的发展历史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在上世纪50年代,嘉峪关还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自1958年酒钢公司开工建设、1965年建市以来,在全市人民艰辛努力下,一座规划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截至2016年,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93.4%;人均GDP9300美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17个国家级城市名片,尤其是自1995年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经过22年不懈努力,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精神文明取得历史性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于今年1114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全国休闲运动型城市,继续在西部城市、西部开发中领先、领跑,全力打造一座能找到世界城市影子的城市

        ——从产业转型上发展工业强城。嘉峪关因企设市、缘矿而建、因钢而兴,经过近60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工业是强市之基、富民之源,我们将放眼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构建产城一体的多元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围绕钢、铝两大千亿级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淘汰落后产能,以延链、补链、强链来补齐产品短板化解过剩产能,以价值链攀升为导向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开发建筑结构用钢、桥梁用钢、核电用钢和高精度铝合金、铝塑板、建筑铝型材、轨道交通用铝等先进结构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继续拓展家电、汽车、通信、特种船舶等行业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布局,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28个,培育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推进装备制造,实施年产10万辆垃圾清运、冷链物流、轻重卡等整车生产能力的多功能专用汽车项目,配套建设中德学院和德国手工业协会汽车检测维修培训及考试中心,面向中亚、中东开拓市场。建设多功能汽车、新能源、高新技术、军民融合、生态环保、电商物流六个产业园中园,筑巢引凤,全方位吸引和扩大投资,为重大项目在嘉峪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从文旅融合上打造旅游名城。旅游是嘉峪关的支柱产业、战略产业。今年1-10月,全市接待旅游人数80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8亿元,分别增长21.3%27.2%,成功入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市,荣获2017年最具投资竞争力旅游城市称号,关城文旅特色小镇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我们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战略支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通文脉与商脉、产业与产品、资源与资本各关节,重点引进研学旅行、徒步探险、文化演艺、历史文化街区复原、避暑度假、康养休闲、会展博览等多样文化旅游业态,构建文旅、文博、文创、文育、文娱、文体多元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讲就是打造一个龙头,推动总投资97亿元的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峪泉古街古镇、文化创意园区等关城大景区五大项目;抓好三大板块,即以关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板块,方特欢乐世界等为代表的现代体验板块,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板块;推进系列项目,包括关城文旅、文殊航空、草湖生态、大漠温泉、观礼古镇五大特色小镇,戈壁大峡谷地质公园、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房车营地、黑山岩画博览园、航空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开展多元活动,坚持文化先行、业态先行、活动先行,启动高2米、总长500米、表现中外、海陆252个丝路人物故事的《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23册《嘉峪关文化丛书》和《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纪录片三大文化项目2018年举办32项重点节会赛事,包括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暨国际旅行商大会、第七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第三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第二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第一届嘉峪关笼式足球世界杯赛等节会赛事,持续培育多层次文化论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将嘉峪关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从宜居宜业上建设生态绿城。嘉峪关地处西北内陆,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发量2149毫米,干旱少雨的戈壁特征明显,抓好生态绿化是百年大计、生命工程。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嘉峪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9平方米,建成13个人工湖,人均水域面积27平方米,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优良率86.1%,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被评为最具绿色宜居投资潜力城市,近年来吸引了中核四〇四、中核龙瑞、兰州铁路局嘉峪关铁路编组站等3家大型国企近10万人在我市建立生活基地。我们将矢志不渝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全面提升园林绿化质量档次,深入推进大气、土壤、水三大整治行动,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制和湖长制,保护好境内的7条河流、14个湖泊水库,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雄关。未来的戈壁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从互联互通上培育交通大城。嘉峪关是内地通往新疆、中亚的咽喉要冲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G30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嘉峪关火车站是甘肃第二大编组站,每天有202对列车路过嘉峪关,其中有155辆货车,动车23对,嘉峪关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嘉峪关机场是甘肃第二大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6条航线。今年2月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我市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十纵十横第九纵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将抢抓这一重大机遇,一方面,布局两城三港,建设临空经济区空港新城和高铁新城,打造现代智慧空港、陆港和信息港,积极筹备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设立办事处,为枢纽经济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加快五大项目,实施国际空港、机场改扩建、铁路物流园区、国际港务区、综合客运枢纽等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五大项目,打造公铁联运、路航对接、高速公路与省道、地方公路有效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形成连接甘新青蒙大十字交汇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打通向西开放通道,畅通新疆、中亚与内地航空、陆路交通,全面提升城市通达能力和辐射效应,推动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使嘉峪关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节点、文化支点、旅游高点。

 

 

 

 

 

 


中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主办 电话:0937-6328820 地址:甘肃省嘉峪关市雄关广场东侧市政综合办公楼
www.jiayuguanstyle.cn -

陇ICP备18001288号-1

- Copyright@2011 Jiayuguan China ALL Reserved
请使用本网站浏览最佳分辨率:1920*1080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78号